情緒反應

2018012720:57

最近看到了另一方向情緒的探討,於是將兩篇整理後重發~~~

第一則

是莊祖欣(Cindy)所寫的文章“ 絕大多數的惡意並不起始於惡,而源自於「恐懼」和「沒自信心」”。我對於前半段深感同意,後半段我倒覺得看人感覺拉。

先來分享一下文章內的故事:

萊納說,有一陣子他必須上早班,清晨六點就坐在地鐵裡,靠著玻璃窗打盹。在「大學附屬醫院」站上來了一個看似疲憊的年輕父親,帶著三個小小孩—三歲、四歲、五歲的樣子。三個孩子頑皮極了,在不算擠的車廂裡追撞吵鬧,踢倒了萊納擱在座位旁的手提包、踩到乘客的腳、甚至在地上吐痰⋯⋯等等,年輕的父親只是坐在那兒,一句話不說,任由他的孩子們胡鬧。
萊納本來就睏,這會兒真的被吵得很火大,終於忍不住,走到那位爸爸跟前,氣憤地對他說:「喂,你管管你家的野孩子好不好!」
那位爸爸怔忡地抬頭看著憤恨質問的萊納,說:「噢⋯⋯很抱歉。我⋯⋯我太太,他們三個的媽,一個小時前在大學附屬醫院過世了。我⋯⋯我現在一團混亂,不知該從何開始管才好?他們三個,我想,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⋯⋯。」
頓時間,萊納的火大情緒消失了,三個孩子繼續大聲吵鬧,情況一點都沒改善,但是怒意一去不返。
所以,萊納說,情緒其實並不是被「事件」所掀起的,掀起「情緒」的一直都是你的「想法」。當你認為,對方是故意要干擾、瞧不起、阻撓或整我,什麼簡單事件,都可以引起情緒一發不可收拾。相反的,一旦這個「故意」不存在,事件只是事件,不帶情緒的色彩。

對於這故事表現的想法我很認同,在生活中因為小事件而引發對方暴怒的情況真的很多,最常見的還是開車時聽到的喇叭聲吧,哈哈!

情緒其實並不是被「事件」所掀起的,那是甚麼影響情緒呢?

我覺得情緒是一個綜合體,是身體、心理所有自身一切現況的總合所表現出來的狀態。

比如說我今天身體不舒服,當我聽到一些噪音時便感覺異常憤怒與焦躁,而那點噪音卻是平時的我所能忍受的。

而有時候人感覺到的莫名焦躁、不安,可能是因為最近的熬夜、壓力讓身體受到傷害所發出的警訊,讓你快逃離現場 :)

而一些引起人不快、憤怒的事件,或許是因為碰觸了自身的底線,包括被侵犯、不尊重,造成原計畫受到干擾等等所引發的,而不是單純的事件(打翻水、按喇叭)所造成。

認知這些是為了甚麼呢?

我覺得認知一切事件的起源並不是說自己變得多高尚、多了不起,當然也不是毫無作用,用來發發文章用XD

認知事件發生的本質,對我而言能更加清楚我所應對的方式,不會單純被當時的情緒所左右。

情緒,是一個感染力、張力很強的表現,尤其是負面的情緒往往會造成災難。因此選擇應對的方式,該哭就哭,不該發怒時不要發怒,能降低自己後悔的機會。

 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第二則是最近看到的,來自 陳永儀 May Chen 於TEDx Talks 的演講,算是上則探討情緒的衍生。

在她的演講題到,現代社會上常常有種氛圍讓人必須收斂情緒,比方說在職場、家庭、學校,彷彿帶著情緒就是不專業、不適當的標籤。

但是情緒之所以會存在,那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。

目前我所得出的結論與過往相似,“情緒是一個綜合體,是身體、心理所有自身一切現況的總合所表現出來的狀態。”,但仍須做出衍生,也就是分析情緒的由來。

怎麼說呢?打個比方,假設你今天上台演講,卻發現自己心慌慌,身體不停的顫抖,出現了緊張的情緒,這代表著什麼?代表著你對演講這件事尚不熟練,心裡上仍不習慣。

今天你被人斥罵,感覺到了害怕的情緒,是為了提醒你逃離此處避開危險。今天你感到憤怒,氣得想打對方,這意味著對方傷害了你,而你想以武力停止這樣的傷害或消滅傷害你的人。

 

所有情緒都有他的原因,我們感受著情緒卻不能被情緒牽著走,比方說暴怒而傷人。

身體的本能反抗不代表著順應這世界的規則,因此了解情緒後還須找到合適的抒發緩解的方式,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方向。

現代人常壓抑自己的情緒,就像是用止痛藥止住了疼痛,傷口卻持續著留著血未做處理,久而久之會出現問題的。

 

(ps.為什麼社會上有種不帶感情處理事情才是專業的觀感呢,這裡提一下我的見解。

情緒是為了告知自己現況的訊息,比如說對這事還不熟練呀(緊張)、怕被傷害呀(害怕)、垃圾散發著的臭味(噁心),然後迫使自身去應對這樣的情況。

也就是說如果對自身是稀鬆平常的事,喝水、吃飯、走路,是不會有太大情緒的。

那麼能將工作視為稀鬆平常沒有產生情緒,自然是一位專業利害的人。

因此壓抑情緒視為專業有點倒果為因,並不是因為專業所以沒有情緒,而是沒有產生情緒(對此事擅長)因而專業~~大約是這樣吧)